战略投送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强国强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话语权重要的、潜在的支撑。没有战略投送能力的国家,就称不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无不拥有完善的战略投送体系和在此基础上的快速反应机制。因此,重视战略投送体系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词语上理解,战略,是指指导全局的方略;投送,是指送达。战略投送体系是指能够形成战略投送能力的各要素的集合。因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略投送体系既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但又有十分具体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交通运输和装备制造等诸多领域,对国家发展具有多重重大牵引作用。
一是促进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现代战略投送体系的核心是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区块链的信息和一体化指挥系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战略投送体系势必对国家的新基建建设提出迫切要求,进而为社会信息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必然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信息化建设,适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潮流。
二是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或地区冲突的重大支撑。当国家面对地震、海啸、飓风、雷雨等自然灾害或发生局部危急时,首先要向这些地区投送救援力量、救济物质、保障装备、药品或维稳力量,没有完善的战略投送体系和快速的响应机制,就无法实施有效救援或处突,只能任凭灾难的蔓延加重或局势失控;政府的责任与担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势就无从体现。新冠疫情在武汉迅速得到控制,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的建立,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食品、药品供应的充足到位,都彰显了我国完善的战略投送体系。
三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战略投送”源于军队,但存在于社会。具有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从构成战略投送体系的要素上看,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更普遍、更强烈、更经常。如交通运输、物流、包装,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以及各种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等等,因而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理应在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全局中去统筹规划,走平战结合、军民融合、以民养军、以军领民、寓军于民之路。四是履行大国责任维护海外利益的现实需求。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作为新兴大国和改革开放大国,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重要进步力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也存在着巨大的海外利益。为履行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维护海外利益,遂行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人道救援、海外撤侨等突发性重大非军事行动,迫切需要构建与我国大国地位和使命相适应的战略投送体系。五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直接引擎。完善的体系需要先进的理念、先进的装备、先进的技术支撑。战略役送体系建设涉及船舶、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和码头港口、机场、铁路等基础设施设备,与指挥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紧密关联,还与新能源、新动力、新材料、装备加工和装备制造等新技术强相关,所以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既依赖于科技进步推动装备的现代化,又反过来成为科技创新的直接引擎,牵引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和突破,对科技自立自强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广泛的。战时投送战斗力,平时投送话语权。战略投送体系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战略投送体系能力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不仅涵盖武器装备、军事人员。物质设备等“硬实力”,还应包括文化、思想、信念和信仰等“软实力”;不仅包括战区、战场等物理空间,还应包括电磁、电信等无形空间;不仅包括冲突、危机、战时等特殊时期,还体现在平时、当下等和平环境里;多维立体、途径多样。现实与虚拟并存,有形与无形同在。准确认识和把握其时代内涵和特征是构建战略投送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一是战略性。就是指战略投送体系建设对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发展和推行国家意志等具有全局性、全方位的全面影响和多重效益;是彰显大国实力、提升大国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融入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建设、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履行负责任大国义务、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重要支柱。二是基础性。就是指战略投送体系建设对国计民生、社会生活和劳动就业等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如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物流包装、食品供应、供应链、产业链,以及科学技术、装备制造和国防工业等具有支撑作用。三是长期性。就是指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论什么时候,是平时,还是战时,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军队建设和百姓生活始终,完善于国家发展和各项建设的成果里;彰显在灾难降临、危机突发等危急关键时刻。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的这些时代内涵和特征,决定了战略投送体系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突出地位;决定了新时代必须重新定义、丰富和拓展战略投送体系的新内涵,站在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的高度,把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放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优先位置,统筹规划、重点推进,持续建设。体系建设要从体系层面去思考,用体系思维去构建。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其核心和精髓以及最高目标是不变的,就是形成满足平时、急时和战时全时响应、全球到达、全面精准和全域覆盖的社会和国防需求投送能力。一是构建满足全时响应的、军民一体、平战兼用的指挥通信系统。“兵贵神速”。速度是战略投送能力水平的关键指标。要依托北斗卫星,充分运用区块琏、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小卫星、5G、6G和量子通信等先进技术成果,建设符合战略投送体系要求的全球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同步开展数据共享、数据融合、响应机制和模式研究,探索建立与战略投送相适应的快速反应和响应机制。二是构建满足全球到达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军民通用的现代先进物流体系。物流是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也是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社会生活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形成一体化战略投送体系能力的关键是实现一体化建设。要探索军民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务实推进码头、道路、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走出一条以民养军、寓军于民的新路子;要以规模化民用促进和保障军用,以研发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物流集装载具和先进的公、铁、水、空装备平台为重点,持续推进融合创新物流标准化集装体系建设,构建物质流与信息流、平时与战时通用的、先进装备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三是构建满足全面精准的、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可视化技术的资源配置体系。建立物质流与信息流智能化、一体化的战略投送体系,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实施精确精准投送,将成为智能时代战略投送的主要内容。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产业链是投送资源配置的源头,供给链是投送体系的核心,要实现精准调拨、精准投送,必须建立完善的满足战略投送要求的资源配置体系,包括形成持续的、涵盖产业链、供应链到需求侧资源的调配、过程监控和安全保护能力。四是构建满足全域覆盖的、面向网络空间、思想文化等多维度、多领域的多样化手段体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全球战略投送开辟了新天地。要着眼于掌握多维度、多领域对抗的主动权,针对不同空间、维度,开发多样化手段,形成多样化投送能力,能够在各种空间实施有效投送,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愿景提供物质、力量和精神支撑。2022年1月2日,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曼吉斯套州民众因液化气价格大幅上涨举行抗议,之后抗议又很快蔓延至其他地区并演变为骚乱,出现冲击政府机构、暴力纵火并破坏公共财产、攻击警察等情况,局面一度失控。当地时间6日凌晨,哈总统托卡耶夫请求集安组织成员国帮助哈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在集安组织框架下,俄罗斯迅速作出响应。第一批俄军主力于当天抵哈,执行保护重要设施、机场和关键社会基础设施的任务。其中包括俄空降特种部队第45独立旅、空降兵部队第98空降师和第31独立旅的人员,所有3000名俄军官兵均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鉴于白俄罗斯等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国空军兵力投送能力有限,俄空天军运输航空兵还承包了集安组织维和部队的远程快速投送任务,在48小时内从5个国家的7个机场将人员及装备集中投送至哈境内。在俄军和集安组织其他成员国军队的助攻下,哈强力机构快速夺回阿拉木图机场的控制权,一场举世震惊的“颜色革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胎死腹中。以俄罗斯为核心的集安组织“一投定局”“瞬间止血”,表面上俄罗斯向世界展示的是应对危机的果断、坚决和魄力,实际上是得益于其强大的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特别是持续不断强化空天运输能力建设。据统计,截至目前俄罗斯空天军装备各型军用运输机近400架,其中包括100架伊尔-76和10架安-124,超过欧洲北约国家总和,占全球总量的9%。同时,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已经启动新型超重型军用运输机研发工作,并考虑进一步扩充安-124机队,实力已仅次于美军。显而易见,俄罗斯如果没有强大的战略投送能力,就绝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快速反应和军事机动能力。而这种投送能力和完善体系的形成,又绝非一日之功。战略投送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治理体系新变革参与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履行国际义务的有力支撑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加强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意义重大。随着科技和时代的发展,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断丰富和发展。必须跳出传统的概念,以发展的眼光重新界定战略投送体系的内涵,准确把握战略投送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同时,战略投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始终,需要面向未来,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规划,持续投入,扎实推进。